超濾膜分離技術應用分析(二)
2025-06-09 來自: 衡美水處理公眾平臺 瀏覽次數:35
五、中水污水回用
中水、污水、廢水的應用國內的各大中型公司已經有成熟的案例,毫無疑問,應用工程近幾年會大面積大量推廣,超濾膜的用量將成倍增長。國內對造紙、紡織、印染等污染大戶均采取須達標排放才能生產的環保指標要求,而膜技術恰恰是解決此問題的標配。
六、預處理應用
海水淡化上,受限于中國海水污染的實際情況,大面積的推廣也正在進行,主要是超濾膜用于的預處理保證RO膜的正常使用壽命。2005年中國的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在海南投入運行,其采用就是目前大量推廣的超濾加反滲透,即雙膜法。
石油、化工、鋼廠、電廠采用膜法處理純水或對中水、污水、廢水處理回用,已經成為了一個的標準配置。
七、處理回用領域
城市污水處理,超濾技術已用于城市及家庭污水處理。在新建的500戶以上大的住宅樓有可能實現小規模的水循環,即用超濾處理過的生活污水沖洗廁所等,可減少家庭用水的40%。電子工業集成電路生產和醫藥工業用水過程已廣泛應用超濾技術,其主要采用中空纖維超濾組件,膜滲透速率大,能耗低。
水資源的短缺,無疑也為膜技術在廢水處理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目前,60%的陸地淡水不足,40多個地區缺水,世界1/3的人口的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國400多個城市缺水,因缺水造成的工業損失達2000多億元。水污染導致的缺水現象還在加劇。人們的觀念從初期的充分利用水資源,逐漸轉變為“把廢水也視作一種資源”,更加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不再是只注重單純的“末端治理”。
對此,膜技術因其具有其他常規技術無法比擬的(如低能耗、操作簡單、運行穩定,尤其處理后水質優良,可實現水循環利用等)優點,必將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因此,可以預見膜技術在廢水處理領域中的應用將不斷擴展和深入,前景十分廣闊,膜技術將來會現有領域和其他領域有著更為廣泛的前景。
工業廢水處理中,超濾技術可用于回收電泳涂漆廢水中的涂料,現已廣泛用于世界各地的電泳涂漆自動化流水線上。大型廠超濾設備膜面積達150㎡,滲透流率為3m³/h。現普遍用于金屬加工、罐頭聽生產工業的含油廢水處理,其他領域的含油廢水處理過程正在開拓。還廣泛用于紡織工業上漿材料PVA的回收和重復利用,其大型廠超濾設備膜面積達10000平方米。普遍用于膠粘劑工業中廢液的處理,濃縮并回收其中的苯乙烯、丁二烯、PVC等膠乳。在日本等國的某些造紙廠工業廢液已采用超濾技術處理。在采礦及冶金工業中處理酸性礦物排出液,其滲透液可循環使用,濃縮液中可回收有用物質,超濾在這一領域的應用正日益受到重視。
目前在國內水工業市場,超濾技術已在電力、鋼鐵、化工等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得到較多應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規模廢水處理工程將越來越多,為超濾膜技術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八、污水回用到飲用水的應用
在國外,已經有很多自來水廠應用超濾技術生產自來水,在國內,由于資金等問題還沒有應用開來。但是隨著飲用水標準的修訂以及新規范的出臺,超濾技術必將被越來越多的自來水廠所采用。根據水利部《21世紀中國水供求》分析,2010年后我國將開始進入嚴重的缺水期,而水質污染也逐漸成為我國城市安全供水的一大障礙。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將成為解決未來城市水資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超濾膜在未來市政污水處理市場將會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總之,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人居環境和飲水安全,可以預測超濾技術將在我國未來市政水處理及飲用水處理市場得到大規模應用。
西方費了很大的精力處理廢水,處理后確僅僅是將其通過排水管網排到地表水源中,這種作為非常不合理。再一次,超濾因為其價格方面的優勢為污水的回用提供了一種有吸引力的解決辦法。
其實,從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工廠中排出的廢水,是作為工業用水,甚至是飲用水的一種非常好的水資源。這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西方用戶卻非常難以相信這種做法。與其說這是技術上的難題,不如說是一個心理上的難題。但是,目前在納米比亞的Windhoek,已經在建設一個850T/H的水廠,就是采用膜技術將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回用為飲用水。
九、行業的應用
在輕工業的應用種類異常繁多,幾乎是只要有液體的地方,都可以使用超濾進行物質的分離、濃縮、凈化和提純;
中國無法計量的食品、飲料、酒類、醫藥、紡織、印染、表面涂裝(電泳漆)、造紙、生活飲用水、農村改水、電子等等輕工行業都有成熟的應用,有的是用于原水的凈化、有的是用于物質的濃縮或提純、有的是用于物質的分離、有的是用于產品成品的除濁、澄清、有的是用于循環回收回用。
如電泳漆回收、醫藥除熱源、蛋白分離濃縮、淀粉回收、食品用水凈化、飲料酒類用水凈化和成品除濁澄清、各種生產用水祛除水中膠體、降低水的濁度和懸浮物含量、降低SDI、祛除各類細菌病毒、祛除腐殖酸和祛除腐殖質等大分子有機物、降低COD和BOD、降低色度和油脂含量、回收廢水中的有用物質等。
實現城市用水潔凈處理,營造和諧人居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