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砂過濾器技術分析
2024-08-03 來自: 衡美水處理公眾平臺 瀏覽次數:175
衡美水處理為您介紹一種經久耐用、性能優越的水處理設備——淺層砂過濾器,并為您詳細分析其各項技術參數。
淺層砂過濾器反洗效率高,時間短,反洗節水(反洗用水量小于過濾流量的1,反沖用水量是傳統沙濾器的30左右)。
淺層砂過濾器過濾單元從16寸(400mm)至96寸(2500mm)多種規格,可以有不同的安裝方式。淺層砂過濾器可以作為獨立的過濾系統,利用現有工藝中的供水泵,如果是作為旁濾,也可以單獨配備它自己的泵。
淺層砂過濾器也可多個處理單元安裝在公用管道上,可實現系統無限過濾。
淺層砂過濾器的反洗有手動、半自動和全自動三種方式,分別可通過手動按鈕、PLC、壓力差或者管理系統進行啟動。反洗周期和反洗時間長短可調,出廠時設定為3分鐘。控制由自動過濾控制系統來實現。用戶也可選擇PLC控制系統,可以實現集中或遠程通訊等高要求的控制。
一、正洗過濾狀態
當系統處于過濾狀態時,未經過濾的水通過的布水器均勻布水,水以層流狀態通過濾器內的填料層 。當水流過填料層時,雜質被截留在填料層內。過濾器底部有多個均勻分布的集水器,將過濾后的水均勻地收集并引出,平流過濾,可以使過濾器在高流速下過濾,仍可達到較好過濾的。
二、反洗狀態
隨著雜質在填料層中不斷聚積,內部壓頭損失將不斷加大。當進、出水壓頭損失達到設定值時,系統將自動定壓裝置使其轉換至反洗狀態,當此臺反洗結束,水力閥改變給水方向從而實現逐臺反洗,更便于清洗聚積起來的雜質。
當系統處于反洗狀態時,過濾仍然繼續,其中要進行反洗的單元砂缸不進行過濾,系統中其它單元砂缸仍然在過濾。過濾后的清潔水部分用來反洗單元砂缸,其余仍送到用戶處。反沖洗污水則通過水力閥的反洗排水口被排出。在高速砂缸全自動過濾系統中,的集水器設計可使填料之間填料相互搓洗,限度地提高反沖洗效率,減少所需的反洗水(清潔水),同時反洗時沒有跑料現象。一個單元砂缸反洗為2分鐘,反沖洗結束,單元砂缸內部壓頭損失減小到合理范圍,定壓裝置給出復原信號,水力閥恢復到過濾狀態,下一個單元砂缸則準備進入反洗狀態。
三、淺層砂過濾器簡述
1、淺層砂過濾器(淺層介質過濾器)是由多個標準砂缸單元組成,故其層次結構設有布水器與集水器、自動沖洗閥,可實現長時間系統運行當中數個標準砂缸逐一反沖洗,為全自動程序控制。
2、淺層砂過濾器具有反戰沖洗用水量小,設備安裝方便,易于操作等等優點。
3、淺層砂過濾器依據不同或者說用戶要求,有臥式等五個系列。
4、適用在工業以及民用冷卻水系統或者說水質處理。
5、淺層砂過濾器自動化程度高,雜質過濾精度可達5納米。
四、淺層砂過濾器性能
1、可采用時間、壓差多種方式自動啟動反洗,系統內用各區過濾單元進行反沖洗。
2、反洗效率高、時間短、反洗節水(反洗用水量小于過濾流量)安裝方便、無需起吊設備。
3、系統占地面積小,能夠按照場地靈活設計過濾單元和排列。
4、系統重量輕,不需要建筑地基,普通水泥地面即可停放。
5、過濾器支腿可拆卸,體積小,運輸方便。
6、過濾器層次結構元件塑料模具鑄造,濾料少,維護費用低。
7、過濾器采用人體工學設計,操作維護簡單。
五、淺層砂過濾器技術設計
1、進出水壓差達到系統設定值時,系統自動切換進出水口閥門,由出水水源做為反洗水源,進行反沖洗。
2、在反沖洗過程中全自動過濾系統中罐體依其順序反洗,可繼續過濾。
3、過濾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參照流量和形狀,選擇數個過濾單元。
4、采用精制選石英砂或石榴石作為過濾介質,根據水質情況進行選擇,濾料粒徑小可0.16mm的均質濾料。
5、長期運轉費用低,省電、省水、省維修費用。
六、淺層砂過濾器結構
1、淺層砂過濾器設計蘑菇狀壓差補償過濾器,使系統在過濾狀態下保障水壓平衡,過濾流速高,效率高。
2、當在反洗狀態下以,形成內環流,反沖效率高且其沒有跑砂。
3、過濾器具有上、下幾個手孔,便于布水器以及集水器安裝、拆卸。此外,上手孔可用于觀察及加料,下手孔可用于清空及維護。
4、支腿設計限度和減小了過濾器包裝體積,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5、支腿高度可調,使過濾器適應不平整地域放置。
6、三通排污閥,閥門性能穩定,切換動作快,反洗節水。
1、省電
系統擁有自動反沖洗閥,砂過濾罐的反沖洗不同時進行,而是在系統正常運轉情況下,逐個輪流反沖洗,不需要考慮設置反沖洗水泵。同時與其他砂過濾設備相比,其所需要的過濾水泵揚程要低6-7m。
2、省水
系統統一規格罐體,反沖洗時不需要壓縮空氣就能使介質層非常均勻的膨脹進行地反沖洗。反沖洗所用的水是過濾過的清潔水,故所消耗的反沖洗水量小。單個罐的反沖洗水量僅為1 m³/分,反沖洗時間為2-3分鐘。
3、節省維修費用
整套系統沒械或電動閥門,僅靠多功能閥來控制系統的反沖洗。由于多功能閥無磨損、壽命長,在10年內沒有損壞記錄,管理費用低。
實現城市用水潔凈處理,營造和諧人居生活環境。